和颜宁一样 几位科学巨匠都曾落选中科院院士

院士是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,是为人师表、严谨治学的化身。在中国,分为中科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。能成为院士,是科学家的终极梦想和最高荣誉,是无限荣光的。下面这几位科学家在自己研究的领域卓有建树,堪称“科学巨匠”,却有着相似的经历——均曾“落选”中科院院士,其中的原因令人心酸。

颜宁:30岁成清华博导,37岁攻克了不解科学难题

颜宁这段时间热点不断,曾一度上热搜。30岁就已成为清华大学最年轻的博导和教授,带领团队在37岁那年攻克了不解科学难题,一时间名声大噪,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近20篇高水平论文,被称为“学术女神”。2017年,她受聘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系终身讲席教授。

2017年,中科院新晋院士名单中,颜宁落选。对此,她毫不在意,直言:“科学家的名片是她的科研成果,而不是各种头衔。”2019年4月30日,颜宁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,一石激起千层浪,有网友猜测由于她太年轻,排资论辈的评选制度对其不利。

施一公: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,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

施一公是颜宁的导师,是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,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。2008年,他放弃美国国籍,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,现为西湖大学校长,他曾放下豪言:“五年内,西湖大学比肩清华”。

2011年,施一公在中国科学院院士评选中落选,对此,他反应平淡,认为首要的工作是育人。2013年,当选美国科学院、人文与科学学院“双料”外籍院士,当时,美国某高级媒体官员问及原因,施一公回答:“这个问题你需要去问中国科学院”,其实对这件事当时有很多猜测,据说与他回国时间短、贡献太少有关。令人欣慰的是,同年年底他终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。

袁隆平:60年时间专注水稻培育,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

袁隆平把毕生的心血献给了水稻培育上,用60年时间把水稻产量从500斤提高到1500斤,解决了很多人的温饱问题,贡献巨大。被誉为“世界杂交水稻之父”,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。

1994年之前,袁隆平曾3次申报均落选,落选的原因为:因受时代局限,袁隆平学历过低,仅为中专;相对应英语水平不高,只注重实践,在论文发表方面较为欠缺,略逊一筹,令人唏嘘。

苦尽甘来,袁隆平在1995年终于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。可喜可贺的是,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。

屠呦呦:曾获诺贝尔奖,发现了青蒿素

屠呦呦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博导、首席科学家。2015年获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,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。她最大的成就是发现了青蒿素,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,可以说是在三流条件下创造世界领先一流技术上的突破成果。

正是因为屠呦呦默默无闻、不善交际、淡泊名利,多次申请中科院院士均落选。2011年,人民日报曾发表评论文章,为无博士学位、留洋背景、院士头衔的“三无”科学家抱不平。

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,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
分享新闻到
微信朋友圈
扫描后点
右上角分享

0 Comments

Leave a Comment

Ad

Related Posts: